<option id="y0yaa"><kbd id="y0yaa"></kbd></option>
  • <table id="y0yaa"><option id="y0yaa"></option></table>
  • <sup id="y0yaa"><center id="y0yaa"></center></sup>
  • <option id="y0yaa"><kbd id="y0yaa"></kbd></option>
  • <td id="y0yaa"></td>
  • <table id="y0yaa"><noscript id="y0yaa"></noscript></table>
  • 當前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行業動態

    公司新聞 行業動態

    20個雙碳小知識

    時間:2022-08-08 訪問量:259

    1.碳交易市場開市一年來進展如何?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啟動儀式,并宣布交易正式啟動。

    我國碳市場作為第一個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的國家級碳市場,也是全球*大配額體量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據統計,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首日的碳排放配額成交量410.4萬噸,總成交額2.1億元,全天成交均價51.23元/噸。

    截至2022年7月6日,全國碳市場實現配額交易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88億元,市場配額履約率達到99.5%以上。

    經過一年實踐,全國碳市場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2.什么是碳交易?交易什么東西?

    碳交易,簡單地說,就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成商品一樣來買賣。

    1997年《京都協議書》明確了協議簽署國的減排目標,并規定了國際碳排放權的三個交易機制:國際排放貿易、聯合履行和清潔發展機制,這三種碳交易機制就形成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雛形。各締約國將減排目標分配至國內企業,從而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交易前,政府將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配額即碳排放權,分配給企業。

    如果A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際碳排放低于配額,就可把剩余的碳排放權在市場中出售。

    如果B企業碳排放超過配額,就需要以市場價格從其他企業購買碳排放權,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所以,碳交易的東西就是碳排放配額,即碳排放權。

    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規定,碳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小變動計量為 1 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小變動計量為 0.01 元人民幣。

    3. 什么是碳排放權?

    碳排放權,是指政府主管部門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重點排放單位是指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

    4. 什么是碳排放配額?

    碳排放配額,是由碳排放權交易主管部門核定、發放,并允許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的總量,單位以“噸”計。

    5. 如何分配和獲得碳排放配額?

    當前我國對重點排放單位實行配額免費發放。

    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由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和行業基準值,即每發一度電有多少碳配,企業的實際供電量和供熱量乘以基準值就是企業的配,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定。

    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則根據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向區域內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碳排放配額分配的基礎,是經過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核查后的碳排放相關數據,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重點排放單位對排放數據的核查結果乃至分到的配額有疑義的,還可以復核申訴。

    現階段,采取免費分配的方法是基于實際產出量,對標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配額免費分配而且與實際產出量掛鉤,既體現了獎勵先進、懲戒落后的原則,也兼顧了當前我國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列為約束性指標要求的制度安排。

    6. 碳排放的歷史和現狀?

    世界銀行發布報告指出,200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已比1990年高出16%。

    美國科學院于2007年下旬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0-2004年間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速率是上世紀90年代的近三倍。

    到2007年,發達國家排放量已占全球總排放量約為60%,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起至今占了積累排放量的77%。

    1960年時, 低中收入國家僅占世界排放量1/3。

    2000-2004年間,發展中國家占總排放量約為40%,2004年全球排放增長的73%來自于發展中國家和少數發達經濟體,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80%。

    現在中國比1990-2003年間排放總量增加73%,印度增加了88%,美國和日本排放總量增加了20%和15%,歐盟國家排放總量增加了3%。

    在中國和印度,化石燃料用于發電的占世界發電量66%。在中東,化石燃料用于發電占93%,東亞和南亞占82%,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占38%。

    7. 碳排放配額和碳減排量的區別?

    基于項目的減排和基于總量控制的排放配額在性質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存在著無數的環節。

    第一,交易的商品不同。配額交易基于總量控制交易機制,減排交易基于項目自愿減排機制。

    兩種交易產品的區別在于,一是配額排放是絕對的,自愿減排是相對的,二是配額是預先設定的,在市場開放之初會發放給企業,而減排是事后產生的,只有減排行為確實發生并認證后才能產生,三是配額量確定,交易開始前已經確定了每年的配額量,認證后才能知道準確的減排量。

    第二,交易的范圍不同。配額交易的范圍一般僅限于當地碳市場。比如歐盟的配額只能在歐盟內交易。同樣,中國碳交易試點的配額只能在當地企業之間進行交易。

    相比之下,減排交易明顯是跨區域的,*典型的代表是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其項目開發產生的認證減排(CER)信用可以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流通;其他自愿減排標準,如認證減排標準(VCS)或黃金標準,也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制定,減排也可以出售給世界。

    同樣,中國經認證的自愿減排(CCER)信用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在碳交易試點中流通。

    第三,交易的目的不同。配額交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企業履行義務,而減排交易既可以滿足排放企業履行義務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其他企業和個人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

    特別是自愿減排標準,主要是為了滿足企業社會責任的市場需求。所以配額交易的需求完全來自碳市場的內生,而減排交易的需求不一定。

    在強制性減排市場中,減排是配額的有效補充。因此,為了保證配額市場的需求,每個碳市場通常都會限制減排的使用。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8. 如何保障碳排放配額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

    為保障碳配額分配的公正性,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的方法是全國統一、公開透明的。

    企業根據排放情況可以自行計算,得出應該獲得的配額數量。

    目前配額采取的是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實行免費分配。

    配額分配的基礎,是根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基于實際產出量,對標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核查后的碳排放相關數據。配額免費分配而且與實際產出量掛鉤,既體現了獎勵先進、懲戒落后的原則,也兼顧了當前我國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列為約束性指標要求的制度安排。

    在配額分配制度設計中,考慮到一些企業承受能力和對碳市場的適應性,對企業的配額缺口量作出了適當控制,需要通過購買配額來履約的企業,還可以通過抵消機制購買價格更低的自愿減排量,進一步降低履約成本。

    為了進一步提升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動盡早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加大對數據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執法保障。

    9. 如何保障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

    市場進行交易,*根本的基礎是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這也是碳交易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態環境部總結多年開展各相關行業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工作的經驗,制定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對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核算和報告進行統一規范,對省級主管部門開展數據核查的程序和內容提出嚴格要求。

    按照現在的工作程序,在企業報告數據和省級生態環保部門核查工作完成后,生態環境部還要組織對地方的督促檢查和對企業的現場抽查,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的信息公開力度,要求企業公開排放情況。

    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公開核查技術服務機構從業的業績,以信息公開方式加強行業監督和社會監督。

    10. 什么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我國碳市場可以分為強制性的配額交易市場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碳市場交易以配額交易為主,CCER自愿交易是重要補充。

    對于排放企業而言,配額和實際排放之間的缺口和盈余可以進行交易。配額市場(強制交易市場)和CCER市場(自愿交易市場)能夠通過抵消機制產生聯動。

    具體來說,重點排放單位可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或生態環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減排指標,抵消其不超過5%的經核查排放量。

    1單位CCER可抵消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

    11. 碳交易有關法規和政策有哪些?

    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確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措施有三點,一是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二是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三是強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基礎支撐能力。

    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等配套文件。

    配套文件按照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及以上的標準,篩選出全國222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市場。這也意味著發電行業將作為突破口率先進入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周期。

    2021年以來,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建設在各項政策文件的推動下不斷提速。

    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碳市場的參與主體和監管部門等各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組織制定的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規則相關的三份文件正式出臺,這些文件的出臺,對進一步規范全國碳市場交易活動具有積極意義。

    12. 什么是碳排放?什么是凈零排放?

    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燃燒活動,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等活動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等,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凈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是指當一個組織的一年內所有溫室氣體(CO2-e,以二氧化碳當量衡量)排放量與溫室氣體清除量達到平衡時,就是凈零溫室氣體排放。

    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以上七種溫室氣體中,CO2在大氣中的含量*高,CO2對溫室效應的貢獻達60%,所以它成為削減與控制的重點。

    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多為世界重工業發展產生、汽車尾氣等,溫室氣體一旦超出大氣標準,便會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威脅人類生存。因此,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3.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分別針對哪些溫室氣體?

    7月24日,在主題為“全球綠色復蘇與ESG投資機遇”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2030年碳達峰是二氧化碳的達峰,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包括全經濟領域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從二氧化碳到全部溫室氣體,即2060年碳中和是所有溫室氣體的中和。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碳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將其定義為“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的應用,對二氧化碳吸收量達到平衡”。

    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由企業、團體、個人等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通過人類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來抵消掉,*終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14. 碳交易試點在哪些城市開展過?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

    “十三五”期間,國內碳市場建設發展較快。在國家的積極培育下,我國碳市場建設在探索中不斷發展,為從區域性碳市場向全國性碳市場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5. 碳交易試點城市的成交情況?

    截至2021年6月3日,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個試點城市的歷史累計成交總量接近3.4億噸,成交額超過77億元。

    其中廣東和深圳兩地的碳市場交易活動相對活躍,廣東碳交易所6月3日當日成交量超過12.6萬噸,成交額超過507萬元,且歷史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在各個試點城市中均為*高。

    從歷史成交情況來看,各個試點城市的成交價格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歷史平均成交價格約為30元/噸,近期價格波動區間為15-45元/噸,同期歐洲碳市場排放許可(EUA)期貨成交價已突破50歐元/噸。

    16. 為什么碳交易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

    全國碳市場選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有三個原因:

    一是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包括自備電廠在內的全國2000多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了40億噸,因此首先把發電行業作為首批啟動行業,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

    二是發電行業的數據基礎比較好。因為要交易,首先要有準確的數據。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

    三是國際經驗看,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費量多,并且將發電行業納入碳市場同時可以起到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

    據生態環境部測算,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大的碳市場。

    17. 其他重點行業什么時候納入碳交易?

    發電行業率先試水,但將來發電行業不會是“一枝獨秀”,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交易相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我國碳市場覆蓋范圍為重點排放單位,即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

    結合國家排放清單的編制工作,我國已經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

    這些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核查工作,有比較扎實的基礎。

    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經開展了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的基礎準備工作,委托相關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議。

    下一步,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加快對相關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國家標準的修訂工作,研究制定分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以后,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

    接下來,碳市場啟動后還有個磨合、完善、穩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為其他行業覆蓋面的擴大、交易品種的增多打下基礎,積累經驗,推動中國碳市場健康發展。

    18. 如何進行碳交易?

    生態環境部明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2021年6月22日,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相關規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滬環境交[2021]34 號),為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保護各方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市場秩序,制定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規則。

    《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對交易方式、交易時段、交易賬戶、交易責任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在交易方式上,碳排放配額(CEA)交易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

    在交易時段上,除法定節假日及交易機構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掛牌協議方式的交易時段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協議方式的交易時段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至15:00。采取單向競價方式的交易時段由交易機構另行公告。

    在交易賬戶方面,每個交易主體只能開設一個交易賬戶,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申請多個操作員和相應的賬戶操作權限。交易主體應當保證交易賬戶開戶資料的真實、完整、準確和有效。

    在交易責任方面,每個交易賬戶下發生的一切活動均視為交易主體自身行為,由交易主體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19. 碳交易價受哪些因素影響?

    碳市場將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引導資金流動。

    從微觀和近期來看,碳價主要還是由配額供需情況決定。

    從宏觀和長遠來看,碳價由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

    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

    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

    碳價是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因此出現碳價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劇烈波動,過高、過低都不利于碳市場的長期穩定運行。

    從全國7個地方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每噸40元人民幣左右。

    20. 碳交易價格的走勢會如何?

    當前,全球碳排放交易價格處于上升趨勢,各國碳市場的碳價差別較大。目前全球各碳市場中,歐盟碳市場碳價*高。

    我國試點碳市場碳價交易歷史*高點記錄,是深圳市場創下的,為122.97元/噸;碳價交易歷史*低點記錄,是重慶市場創下的,為1元/噸。

    歐洲碳市場排放許可(EUA)碳配額現貨碳價,歷史*高點為47.91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約380元/噸),*低點為2.68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約22元/噸)。

    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有助于從市場化的角度提升綠色低碳項目和技術的經濟價值,促進企業綠色低碳生產方式轉型,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注:本文轉載其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嫌侵權,請聯系刪除。

    【文章標簽】 碳排放 碳交易

    您有需求?樸華科技幫您實現

    如果您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想要了解詳情以及報價,請留下您的詳細信息,我們將在24小時內安排專業的技術經理給您回復。

    交流產品需求

    專家定制設備

    售后有保障

    電話:15890137611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線咨詢

    在線留言

    回到頂部

    草榴电影网